太湖石,又名窟窿石、假山石,是一種典型的供石之一。它是由石灰巖在長時間受到侵蝕后慢慢形成的,如長期受到波浪的沖擊、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,一些質地松軟的部分就會被風化,而質地較為堅硬的部分就保存了下來,之后再經過風吹雨曬等自然的精雕細琢,形成了奇特圓潤的形態。太湖石分為水石和干石兩種。水石是在河湖中經過水的沖刷而緩慢形成的,干石則是地質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侵蝕下形成的。其色澤以灰色為主,少有白色、黑色,黃色的更為稀少。太湖石的姿態萬千,質地通透,通靈剔透的太湖石,最能體現“皺、漏、瘦、透”之美。
太湖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重要元素,因其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,被譽為“江南石韻”的代表。在中國傳統園林中,太湖石常被用于構建各種假山、流水、池塘等景觀。例如,蘇州園林中的假山一般都是采用太湖石,這種從太湖流域中被水流沖擊成千奇百怪的頑石,在蘇州園林被廣泛運用,其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兩者的氣質相吻合。太湖石所具備的透漏空靈也是蘇式園林所流露出的空靈、玲瓏有致。